学习教育以来,我市坚持问题导向、系统思维、开门教育,带着情怀干、带着目标干、带着责任干、带着境界干,以改革创新“有解思维”,持续深化整改整治工作,从企业、群众、基层三个维度,清单化、闭环式推动从解决“一件事”到办好“一类事”转变,做到既注重个性问题解决,又抓好共性问题长效立制,努力实现“作风再转变、质效再提升”,不断巩固学习教育成果。
突出三个“一件事改革”,杜绝为企办事慢
在“访企入村”专题行动中,梳理归纳企业规划方案报审慢、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周期长、企业生产集中供热有盲区等共性问题,推出“规划方案报审一件事”“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一件事”“集中供热一件事”改革,从个案办理到共性需求再到改革突破,形成长效化助企发展“一类事”问题解决方案。
推行“规划方案报审一件事”改革。针对审定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中办事环节多、审批流程长、涉及部门多等问题,整合优化办理要素和业务流程,将规划方案审查、人防审查、园林审查等事项整合为“一件事”,实现“多表合一、一表申请”和“一套材料、一次提交”,申报材料减少1/3,全程“零跑腿”,从方案设计到项目审批,时长由3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,无纸化网上联审为每个企业节省成本近万元。
推行“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一件事”改革。针对建设项目投产前竣工验收标准不统一、流程太复杂、验收耗时长等问题,推行工程项目竣工验收“一班人马、一套标准、一次办结”工作机制,对符合条件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“联合一次验收”。全市261个工程建设项目实行竣工联合验收,平均验收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6个工作日。
推行“集中供热一件事”改革。将企业生产集中供热覆盖不全面、用热供给需求衔接不畅等分散的个性问题,整合为系统的共性问题,完善市中心城区道东片区集中供热实施方案,论证建设集中供热管网7.8公里。推行“安装告知即响应”模式,24小时内组织技术专家介入,从设计审核、安装施工到检验验收全程把关,缩短管道投用准备时间30个工作日。
突出三个“暖民心改革”,回应人民群众期盼
在开展“1+5+1”行动和领导干部集中接访下访行动中,针对群众集中反映的校园餐监管有隐患、群众办事多头跑、乡村药品配不全等三个难题,推出校园食堂“食卫安”、数据惠民、县域中心(云)药房等系列暖民心改革举措,切实解决群众身边事、急难事、期盼事。
实施校园食堂“食卫安”工程。找准“校园餐”在食堂招标、经营管理、食材采购、经费管理、食品安全等方面难监管原因,在“食安数智管理平台”嵌入校园食堂“食卫安”模块,统一归集进货查验、留样管理、人员健康管理、主体责任落实和监督检查等信息,重点解决“口中夺食”顽瘴痼疾。全市1020家学校食堂实现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,覆盖率100%,做到食材采购、查验、贮存、加工制作、售卖等全链条监管。
实施数据惠民工程。将出生、入学、就业、公租房、退休、身后等364项高频事项整合为48项“一件事”,平均办理时间减少91.51%,市县两级共有3177个政务服务事项可进行“一键申报”“材料零提交”,实现数据多跑路、群众不跑腿。
实施县域中心(云)药房工程。建成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,并搭载运行县域中心(云)药房,建立县域药品供应目录动态调整机制,重点保障慢性病、多发病及妇幼老年群体用药需求,构建“基础目录+扩展目录”双清单,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慢病用药目录百分之百统一,村卫生室稳定保障80种核心药品,药品配送率提高至90%。同时,正在建设市县乡联动120救护体系,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生命安全。
突出三个“小切口改革”,破解基层治理难题
结合开门教育,针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较多的督查检查频次高、农村黑臭水体、城区餐饮油烟等问题,推出督查检查“综合查一次”常态治理、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、餐饮油烟联合治理等小切口改革。
开展督查检查“综合查一次”常态治理。针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较多的督查检查频次高的问题,市级统筹每季度组织有实地督查任务的单位集中时间、集中人员、集中事项,对基层开展联合式综合性一次督查,做到既发现问题,又帮助解决问题,让基层干部在迎检中解放出来。
开展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。针对农村黑臭水体存量多、易反弹等问题,完善“一水一策”综合治理方案,精准实施“截污清源、清淤疏浚、活水润田”,消除农村黑臭水体。全面推广“入户小三格+一格生态池”“大三格+人工湿地”等污水治理模式,实现“污水不入河、污水再利用”。截至7月上旬,全市累计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1535条。
开展餐饮油烟污染联合治理。针对群众反映“家门口”餐饮油烟污染,但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,长效监管机制落实不到位,难以形成监管合力,造成重诉重访现象频发的问题,制定餐饮油烟专项整治行动方案,开展集中整治和联合徒步执法。全面梳理“12345”市长热线关于餐饮油烟污染的投诉问题,实施“双向交办”,重点交办投诉量前20位的重信重访问题,跟踪问题整改,进行动态处置。6月份,群众“家门口”餐饮油烟污染投诉量同比下降17.4%。(记者 刘景侠 通讯员 怀念)